1、后端产品的信息体量庞大
后端产品承载的信息体量庞大,往往包含大量的报表生成,导入导出,基础数据维护等功能,更多承担数据流转,系统对接,算法机制等偏向技术层面的工作。
2、后端产品用户群体小,但角色多
后端产品的使用者往往 是产品所属企业的技术人员或专业的管理人员。后端产品用户群体相对较小,普通用户感知不到或者没有机会接触后端产品。尽管如此,后端产品又要满足众多角色的需要,因此产品经理在后端产品功能规划中,要去清楚了解不同角色的权限是如何的
3、后端产品设计更偏理性
后端产品因为远离普通用户,缺少曝光,所以相对弱化了对交互体验、视觉设计等表层的关注,转而 关注产品的功能性。由于后端产品承载了繁重的数据交互和逻辑运算等工作,因此用户对性能,可拓展性,自动化等方面要求较高
4、后端产品的衡量指标不可量化
对于前端产品来说,无论产品目标是什么,通常都可以找到量化的指标。如:产品目标是增加用户量,就可以用拉新、日活、月活、留存等指标来衡量;如果产品目标是增加收入,就可以用ARPU、付费用户比率,收入总额等指标来衡量。后端产品很难有量化的指标,一般只能用来衡量业务。
5、后端产品在不同阶段往往会经理耦合或拆分
在初期,后端产品往往会把很多功能聚合在一起,以便节约资源,方便管控。随着业务规模增大、服务性能降低,旧代码 的缺陷增多,后端产品就只能 进行拆分,解耦,重构,将某些业务功能拿出来,做成独立的系统,例如电商的仓库系统(WMS),订单系统(OMS),商品管理系统(PMS),物流管理系统(TM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