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的概述
1.什么是思维?
注意:对信息进行初步过滤
感觉和知觉:接受直接的刺激信息
记忆:将信息储存在头脑中
思维:在以上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更深层的加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2.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以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为媒介,去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或者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还可以预见未发生的事。
2)概括性
把具象信息的共性抽取出来,形成一般性的认识。
概念就是概括的结果,以词的形式出现。
人可以踩着概念,够到感知之外的事物,即思维过程。因为创造了概念,人可以在脑中更进一步组织、加工信息,形成判断和推理。科学,就是把判断和推理过程严谨化、体系化的过程,以保证得出的结论谨慎、客观,有很好的解释性。
3.思维的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的过程。
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
2)抽象与概括
1)抽象:抽取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舍去其个别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2)概括:把这些共同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
大概率选择题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
1)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主要凭借物的思维
2)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
3)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一样
1)聚合思维:把信息聚合起来,朝同一个方向
2)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探求各种答案。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1)常规性思维:运用已知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创造性思维:以新异、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其包含的事物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属于合格概念的个体。
一般不考
2.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内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既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原型启发、思维定势、动机强度、个性因素。
1)思维定势: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积极作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消极作用——妨碍问题的解决
2)动机强度:
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活动效率成正比。太低的动机强度不能调动个体积极性,太高的动机强度带来心理压力、抑制思维活动、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解决。
四、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和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是交流工具。
言语是交流的动作过程。言语借助于语言、表情和动作。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表达性失语症、接受性失语症、失读证、失写证
小概率选择题
五、表象和想象
表象: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形象。
想象:是以已有的表象为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中概率选择题。
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想象。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2)再造想象:读者在脑子里呈现形象
依赖条件:刺激物的鲜明生动程度、主体对作品的理解、主体本身丰富的表象贮备、知识经验。
3)幻想: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指向未来的想象
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理想)和消极的幻想(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