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邻梦
《小蝌蚪找妈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叫 :“妈妈,妈妈!”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长着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刚出生的婴儿同样不知道谁是自己妈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命伊始其实没有谁知道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人类婴儿降生之时是动物中最初级的,刚出生的孩子除了具备正常的呼吸功能、初级消化功能之外几乎一无所有。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孩子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蜕变成“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呢?答案有且只有“言传身教”。
父母“言传身教”激活孩子的人生本能
直立行走
自己进食
排泄后自己清理
使用身体劳动能力换取食物
使用语言文字与同伴进行完整的信息交换
……
这些都是人类实现独立自由生活的本能。但是,人类婴儿出生之时除了会呼吸、哭泣,其他事情几乎一件也不会做,TA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寻找并完成进食、不会讲话表达自己的成长诉求,甚至连基本的生理自理能力都没有。孩子出生之后需要父母喂他们进食、帮他们处理生理排泄、照料他们的身体健康,孩子需要被父母精心照料6个月之后才会试着自己翻身、控制头部,一岁左右开始试着自己走路、讲话,3岁之后逐步试着自己进食、清理排泄物【孩子在3岁过后开始接受幼儿及以后的学校教育】…….
父母是带领孩子来到地球这个蔚蓝色星球的人、是孩子生命历程中的第一任导师,父母以自身“言传身教”激活孩子的人生本能。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约在7岁左右他们的语言能力、人生性格、生活习俗就已基本定型。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狼孩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孩子。人们打死了狼后,在狼穴里发现两个狼孩,大的八岁叫卡玛拉,小的两岁叫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阿玛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马拉活到十六岁,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家庭教育激活孩子人生潜能
老师“言传身教”赋予孩子人类文明智慧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孩子一代更比一代强,是每个家庭养育孩子最大的人生期盼。因此,每个家庭都竭尽所能甄选最优秀的老师为孩子授课。从原始氏族部落的长者为教、封建社会的家教先生与私塾教育,到今天被全社会普及的学校教育,其核心就是完成了人们关于“易子而教”、“育教为专”的迭代升级。
学校是“易子而教”的经典杰作,是"承贤启智"传习人类文明智慧的圣地。学校承担了人类社会文明传习和家庭对孩子成才教导的双重职责,人类社会每天都在发展进步、每天都有大量新知识被创造、生产劳动与生活经验积累也与日俱增,为了更好适应越来越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学校教育就是专注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最佳场所,学校有开阔安全的运动运动场地、宽敞明亮的教室、受过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的老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教材…..总之,学校具备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一切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学校还为众多相同学龄段的同伴提供了一较高下的互学互鉴机会,让学习成长更具趣味性和游戏性。
教会每一个人用相同的语言文字符号、统一的语法准则实现完整、无延时的信息交换是教育最核心的价值使命,学校教育就是以老师的“言传身教”促使孩子们掌握统一且标准的社会信息交换工具,书籍、多媒体、网络都只是承载信息的工具。然而,只有人才是信息的主人,只有能够被人创造、接受并能够指导社会劳动实践的信息才具有社会价值。所以,教育工作"承贤启智"的社会职能绝不会被工具所替代。

学习就是行为模仿
本能:指生命依照基因遗传自带的能力,比如婴儿对食物具有的消化能力、四肢基本的运动能力。
易子而教:意指交换孩子进行教育。成语典故——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之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