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一高考大数据》使用新能源,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环境友好。
经常有人提及‘批次线’。
关于‘批次线’相关问题由来已久,比如本科招生计划与本科批次线上线人数之差。其实,所谓批次线完全是人为设定参数(我们不评价高考制度设置批次线的目的及其现实意义),在以‘位次’为惟一标高的高考志愿填报中,考生可以忽视这个‘线’。否则,处于此‘线’与计划之间位次甚至其下的所有考生,将被‘线’磁所扰。不能客观、理智的通过大数据导航到自己应处的区域。

图示,考生分布已经清晰的表达了其与‘标准正态分布图形’高度重合的数理特征。这是科学、更是自然规律,不可人为改变。它不可能反映出‘批次线’的痕迹。那么如果有人偏要依据‘批次线’填报志愿,岂不是逆科学与自然规律之道而行之,难道要撞南墙不成?事实上,确有此类考生,亦不乏头破血流之人(批次线导致了人身伤害?原罪不在此)。
以文史位次25865(461分)为例,通过院校录取概率排序列表可以看到:在批次线附近本科、专科已经间插排列了。说明考生处于不同的选择方向——本科或专科(有明显专业优先或大学兼招专科的趋势)。这种间插映射出的是二种观念的交融——选择本科(学历层次为重);选择专科(职业规划为重)。

我们虽人微言轻,却殚精竭虑力发大声:位次惟一。现实中,高考志愿填报时而还是受到‘分差’、‘线差’等说教与认同者漪澜的冲击。
多年以来,一些高考志愿填报‘专家’,煞费苦心梳理出来的一套‘分差’、‘线差’理论,干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曲解了高考制度设计的本质。使位次这个高考制度设计最本源的统计分析基础受到冲击,很多考生家长被拽到坑里,没有发挥‘位次’在考生层级定位、与院校专业相对位置匹配的标量作用。历史的局限性可以解释,对此需正本清源。
高考的标尺是位次,相对于各年度间是变量。各年度相对于位次的‘变量’只有招生计划,而等比位次又使其成为了‘相对常量’(等比位次=位次*位次系数;位次系数=F1/C…Fn/C(C:最近年度计划,F紧前各年度计划))。
然而,人们摒弃‘分差’、‘线差’的同时,‘位差’又大行其道。
例如,考生位次5000,院校平均位次4500、最低位次5100:
考生位次线性比率:(5100-5000)/(5100-4500)=100/600=16.67%(位差/位次区间)
考生位次录取概率:F(4500,5100,5000)*高斯函数(标准正态分布函数)=2.17%
可见二者之差异。
何谓大行其道?
因为有人径直将‘线性比率’贴上了‘录取概率’的标签(领跑者不再孤单)。
基于位次的录取概率客观的反映了考生、院校/专业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是自然规律的科学推算。录取概率、计划变化率等还可以深度推导录取概率人数、计划录取概率人数……并参与灵一填报等精准分析、运算。
线性比率?谬之千里。
多少年来,很多有识专家学者上下呼吁:普通高等院校不应分本科、专科,而仅是办学类型不同。这就是高考改革的方向——新高考,不分文理,不分批次(原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现统一为本科院校),必将深刻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高考之路更宽、更广、更通畅。
新高考,文理、批次不分了,由此分析,原来受职业规划为重优先选择的院校/专业,必将被考生排名提升位序(考生院校排名面临挑战性变数,其与社会机构排名差异将更加凸显)。指导考生填报志愿——大数据可以有效跟踪数据变化走势。
大数据有为更待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