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顶尖剪辑师杨红雨老师莅临火星时代,与同学们分享文艺片剪辑技巧。杨红雨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柔谦逊的,生活中的她十分低调,但在行业内,她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曾多次提名并斩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剪辑奖,出道至今已有20余年,剪辑工作中与众多国内一线大牌导演合作,更是张扬、王小帅导演的御用剪辑师,几乎他们的每一部电影都有杨红雨的影子。
20多年的剪辑经验中,杨红雨操刀的文艺片不计其数,从《爱情麻辣烫》、《洗澡》、《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赤壁》、《海洋天堂》等脍炙人口的文艺片,到《白日焰火》、《重返20岁》等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电影,杨红雨剪辑的文艺片可以说贯穿了很多人的青春岁月。
图:杨红雨老师
杨红雨老师刚入行时,正赶上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崛起,管虎、王小帅、张扬、贾樟柯等导演脱颖而出。从张扬的《爱情麻辣烫》入行,到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第一次提名第3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剪辑奖,杨红雨逐渐声名鹊起。她说:“《十七岁的单车》是我做文艺片入门的片子,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很重要。”
由于制片、投资等原因,2000年,《十七岁的单车》成片后在台湾做过二次剪辑,直到该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杨红雨才看到最终成片的电影。成片经台湾著名剪辑大师廖庆松老师指导剪辑,最终版本与杨红雨老师之前的剪辑版本已经不完全相同。对比台湾剪辑的最终版本,杨红雨老师也为大家分享了心得,她说,镜头和素材的取舍对文艺片的气氛渲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十七岁的单车》两个不同版本的剪接比较:
1、在杨红雨老师版本的《十七岁的单车》中,开头为主人公乡下孩子小贵骑自行车穿行在车流中的画面,体现城市对人的包裹以及小贵内心的兴奋和紧张;而在廖庆松老师的最终版中,电影开场只有3个镜头,并且全部集中在小贵的主观视线中,让观众快速进入和把握人物心理。
2、在最终版本中,大量的车流素材被运用到小贵在城市中寻找丢失的自行车的情节,画面中出现的街道、车流、人流的穿梭,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体现人们日常的真实生活,也直接表达了小贵丢车的急切心情。最后画面一转,切换到本片第二位主人公小坚玩车的镜头,贯穿两位主人公。
与王小帅导演之前的《扁担姑娘》、《梦幻田园》不同,《十七岁的单车》音乐清新节奏明快,给人一种真实又有点残酷的感觉。文艺片并不是单纯把镜头拉长,节奏变慢。王小帅电影的主题是希望展现人物的真实生活,在真实生活中感受到融合、压力和平衡,而不是人为的制造节奏。跟随人物心理,连接故事的起承转合,抓住影片要表达的气质,这就是文艺片的“魂儿”。
6年后,2006年,杨红雨老师与廖庆松老师合作剪辑许鞍华导演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片,彼时杨老师已经看过很多廖庆松老师的书,两人谈到《十七岁的单车》的剪辑,发现廖老师很多文艺片剪辑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不谋而合。
《神探亨特张》是杨红雨老师的获奖作品,凭借该片,杨红雨老师获得第49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剪辑奖。影片采用偷拍的方式,运用这种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尽量展现真实、现实的人生百态,就像观众走在双榆树街上,每一分每一秒都真实发生在身边。因为该片镜头远远的,画面基本都是大全景,所以镜头衔接成为该片剪辑的关键,成片节奏紧凑,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没有给主人公突出的特写与感叹、感概的时间,所以这部电影整体看下来是比较压抑紧张的,给人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文艺片与商业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影片整个内核的了解与人物的了解,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镜头和一些其他的手段表达出来,让人物说话,而不单是视觉冲击和漂亮的镜头。
杨红雨老师说:“从最初合作《扁担姑娘》开始就认识了小帅导演,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没多久。多年之后,王小帅导演和我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他才和我说最初见到我,与我说什么我都是一副很茫然的表情,不知道我听到没有,听懂没有。”从最初入行的青涩到如今的炉火纯青,杨红雨老师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20余年的从业经验,还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谦逊的姿态。
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提问,杨老师也都一一诚恳认真地给予指导和解答。以下截取部分问答环节内容与同学们分享:
同学提问:大片与文艺片的剪辑区别,文艺片是主要为人物服务的,我这样理解的对么?
杨老师:大片商业影片有一定的规律,可能几分钟需要一个转折点,所以需要照顾一下观影的人员感受。文艺片主要确实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的刻画,所以文艺片虽然不太追求大场景与炫酷的效果,但在剪辑过程中还是更加能凸显这部片子的灵魂。
同学提问:杨老师,您所理解的有温度的电影是什么?
杨老师:我所理解的有温度还是能体现出人物的情感,所以在剪辑过程中,我也会很注重这方便,通过剪辑的手法更加凸显出主人公的情感气质,贯穿起整部电影的主线路。
同学提问:杨老师您最喜欢的一部文艺片是什么?可以推荐一下么?
杨老师:其实只要是我自己的剪辑作品我都很喜欢的,刚刚提到的《神探亨特张》就是我很喜欢并且欣赏自己作品的之一,谢谢!
同学提问:作为剪辑师,如何与导演更好的沟通,尤其是作为即将步入此行业的新人?
杨老师:尽量提出来自己的对影片的理解与感觉,不要害怕多做,如果你心里想的和导演的要求不同,没关系,你可以先按照导演的要求呈现出来,当画面呈现出来之后也许与你心里想的那样是有区别的。
我第一次与王小帅合作的时候,王小帅也说过与我合作他很发愁,我当时比较面无表情,但是每一步都按照导演的要求做出来,同时也按照自己的想法剪辑出一个版本再给导演看,慢慢的我与导演就也达成了一种默契。所以对于新人来讲,不要怕麻烦,多做不是吃亏,积极的沟通,通过镜头与剪辑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没有问题。
同学提问:剪辑片子是一个感性的事情,如果是没有思路的时候该怎么办?
杨老师:那就好好休息呗!因为目前我的工作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所以我们会经常遇到“没有感觉的情况”,这话真不是虚的,所以当自己没有灵感的时候,不如出去走走,让自己放松一下,再回来工作效率会更高!
同学提问:1、单车镜头里,通过镜头让观众进入男主的心理,我想问一下如何能够通过声音使这个方面更加深入?
2、您对于《十二公民》的剪辑方式有什么理解和评价么?
杨老师:在电影中,声音对于电影的体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像刚刚说的单车中那一段落,我们一开始是鼓点从头到尾的插入的,那种效果就是比较强烈的;但是后来采用的这一版本,一开始没有用任何的音乐,我们想要展现自然的环境音、胡同的氛围、小卖部的嘈杂声等等,更加衬托了胡同的气氛,当男主拿起了搬砖之后才响起鼓点,凸显了主人公的愤怒情绪。
关于《十二公民》我也看过,这部影片用到的剪辑手法和方式也是镜头的从哪里动到哪里,抓住主线不要让其显得混乱,这也就是剪辑的依据吧。
同学提问:在目前电影比较流程化的如今,剪辑师如何保持自己的风格?
杨老师:我一直强调的是影片中的人物是放在第一位的,无论电影如的流程化如何强势,但是人物的情感表达还是主要体现的重中之重,所以无论影片如何剪辑,还是以人物为主的。当然,在这个剪辑过程中,当你理解了人物内心,突出了主人公,那你自己个风格也就独树一帜了。
同学提问:关于影片和音乐MV的剪辑,我的习惯是先看影片之后再找音乐搭配,想问您一下是需要先看影片还是先考虑音乐?
杨老师:首先你要确定你制作的是音乐MV还是剧情片,如果是音乐MV,那你自然是需要先了解音乐,通过画面突出你的音乐,剪辑成MV。
如果你是做影片,那么一定是音乐配合着电影突出故事的表达与人物的情感的。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天下无贼》里有一场戏,是李冰冰与刘德华在火车中耍刀的那一段,就是刘苗苗老师先找到的音乐,根据这段音乐做出来的剪辑,当时我们看到的那段画面如果没有音乐就会显得节奏混乱,但是搭配上音乐之后,那场戏就非常艺术了,看起来反而像是一场舞蹈。
同学提问:杨老师剪辑过那么多电影,哪一步修改的次数最多?
杨老师:那应该是顾长卫导演的《立春》,顾长卫导演本身就是个很纠结的人,有一场蒋雯丽去监狱的一个片段,她哭还是不哭,先讲台词还是后讲台词,都推敲了很长时间,所以后来这场戏我就剪出来四五个版本给导演看。当时导演也比较惊讶,问我为什么他所有要求,我都能体现出来。其实,做剪辑就是这样,要把多种的画面体现出来。我经常也会劝导演,如果改动太多可能自己就乱了,还不如先放一放,想想自己最初的想法,不要跑偏太远。
在同学们的踊跃提问和杨老师的精彩解答中,本期CGTop讲座至此落下帷幕。讲座结束后,杨老师也与火星时代影视特效专业的老师们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非常感谢杨红雨老师细致详实的分享,希望杨老师以后能经常到火星时代做客,为火星时代的同学们带来更多精彩讲座,也期待火星时代与杨红雨老师更密切的合作!更多详情,欢迎登陆火星时代官方网站http://edu.hxsd.com/进行了解。
北方网教育频道 新闻纠错、投诉及爆料热线:022-2360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