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暗示
用行为“符号”进行暗示的活动。
2. 间接暗示
暗示者不显露动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从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即让人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 反暗示
即抵制暗示影响的现象。亦即暗示所引起的相反指向,暗示的实际效用与暗示的目的相反。
4. 直接暗示
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对方,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暗示,这种暗示指向性很明确,亦称提示。
5. 说服
通过交换意见、参观访问、收听广播、观看影视、阅读报刊等方式改变人们的偏见及转变不正确的观念与信念的方法。
6. 整合
指机体或细胞中,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组织严密,功能上协同动作,组成完整的系统。
7. 嫉妒
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8. 荣誉
是对某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低水平的成才动机:指理想和目标比较狭隘,作用时间往往较短,容易被其它刺激因素所左右,随着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自身的情绪、兴趣的变化而变化。
9. 反暗示
即抵制暗示影响的现象。亦即暗示所引起的相反指向,暗示的实际效用与暗示的目的相反。
10. 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external sensation)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特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其感受器位于体表。皮肤感觉和味觉的感觉受器称为接触性感受器。外界事物只有和这两种感受器直接接触,才能引起感觉;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称远距离感受器,外界事物在一定距离外,通过媒介的作用,引起感觉。
11. 无意象思维
无意象思维(imageless thinking)没有意象参与或不需意象参与的思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O.屈尔佩领导下的符兹堡学派,与W.冯特和E.B.铁钦内的正统派心理学,就思维过程是否必须以意象为基础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和经验事实上展开了长达15年的争论。符兹堡学派由于在思维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含有构造主义心理学所发现的感觉意象元素的证据,因而提出无意象思维这个概念。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最终没有得以完满的解决。
12. 激励力量
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13. 双因素理论
即保健——激励因素理论。这一理论是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在匹兹堡心理研究中心作出的成果。他认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由保健和激励双因素决定的。
属于激励因素的有:成就,赏识,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
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
总的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的。调查还发现,导致职工满意的全部因素中,大部分是激励因素;而导致职工不满的全部因素中,则大部分是保健因素。双因素论用于工业管理的一项引人注目的贡献是“工作丰富化”。通过工作丰富化,提高工作意义和工作本身挑战意味,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双因素论与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但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这两点联系起来。
14. 公平理论
从社会交换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理论,它认为收益和代价应当是公平的,如果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们会感到内心不安,如果代价大大超过收益,人们会感到气愤。只有公平交换的条件下,人际相互作用才会长期保持下去。
15. 能力
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其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通过学习或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
16. 不良思想品德
指不符合思想道德要求的品德和思想观念。具有经常性和稳固性的特征。
17. 慎独
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学说。源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陷,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说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在闲居独处的情况下,更要警惕小心,使行为符合道。明代理学家邵庸发展了慎独学说,指出,保持本性不受“情”的蒙蔽才能在修养过程中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使主体能凭借内心的信念,选择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现代伦理学认为,慎独是指人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做到独处的时候,也不做坏事。
18. 人生观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形成的。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对于人生的目的、价值和道路等问题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19. 世界观
又称宇宙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包括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万事万物是从来如此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是否存在规律性,人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人能否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如何认识和改造等等。人们因其社会地位不同,参加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20. 高水平的成才动机
指具有崇高理想和远大奋斗目标,即能把自己的学习成才直接与社会要求联系在一起的动机。这种动机作用时间长,指向性明确,一旦确立,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不轻易受外界诱因的干扰。
21.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与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以感知、记忆与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联系及其对人的意义时,是认识过程;由认识而引起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是情感过程;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的障碍与外部的困难而坚持实现目的的过程,则是意志过程。可见,情感与意志过程中都含有认识的成分,都是由于认识过程派生的;反之,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因此,认识、情感与意志虽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不是三种彼此独立的过程,而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不同方面。
22. 七情六欲
中国古代关于情欲种类的通称。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喜、怒、忧、思、悲、恐、惊。
23. 平衡觉
平衡觉(equilibratory sensation)又称静觉。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叫前庭器官,它包括内耳的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在头部或躯体位置及运动速度发生改变时,毛细胞兴奋,兴奋传到延髓、小脑、大脑皮层等相关区域,产生平衡觉。平衡觉与小脑联系密切。平衡觉在重新分配身体肌肉紧张度、促进自我保持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平衡觉与视觉的联系表现在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可以观察到各种物体仿佛在视野中移动的晕眩现象。平衡觉还与内脏有联系。当前庭器官超强兴奋时,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现象。晕船或晕车就是例子。
24. 幻想
幻想(fancy)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类型。例如,中学生幻想自己成了一名宇航员,驾驶飞船,遨游太空。有人认为深度的幻想即白日梦,也有人把幻想和白日梦看做是一回事。幻想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受正确世界观指导,合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幻想是积极的,又称理想;指导思想错误、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幻想是消极的,又称空想。
25. 期望值
指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自己所达目标的把握度,实现某一目标的概率。
26. 认知
认知(cognition)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认知与认识是同一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的结构意义,认为认知系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狭义的认知是指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又叫再认,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重新出现时仍能认识。例如认出过去见过的人、记过的外语单词,或认出走过的地方等。认知与回忆不同,回忆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能在头脑中重现出来。一般来说,认知要比回忆容易一些,认知过程的速度与准确性同主客观的条件有关。如对熟悉的事物容易正确而迅速地认知。认知的难易也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呈现的环境有关。一个不很熟悉的人在原来见面的那个特定环境中容易认出,而在另一个新环境中就不容易认出。
27. 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unintentional memorizing)又叫不随意识记。没有自觉的识记,带有明显的偶然性。人们对感知过后事物,体验过的情感,操作过的动作,阅读过的资料,当时并没有识记的意图,也没有考虑用什么方法去识记,但事后却能回忆和再认。无意识记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接触过的事物都能被记住,而是只有那些在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人人浓厚兴趣并能激发人的情感的事物,才容易记住。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和零碎的知识,就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无意识记是学前期儿童记忆的主导形式。它对学前儿童获得许多前科学概念、工作和学习有重要意义。无意识记虽然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缺乏意识性的目的性,是一种偶然而又被动的识记,所以它不能帮助人积累起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8. 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orientation perception)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方位知觉有上下、左右、前后三度。人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位的。前、后、左、右的方向是以外界事物与观察者所处关系来确定的。上、下两个方向,既以自身为标准,且以天地的位置作为参考。人主要靠视觉来定向,即根据对象在网膜上投象的位置,而感知它在上、下、左、右的方向,触摸觉、动觉、平衡觉起补充作用。人在定向时,以环境中某些熟悉的物体为参考,否则无法定向。人还依靠听觉辨别声音源的方向,来判断发声体的位置。人的双耳是辨别声音方位的重要器官。在听觉空间定位中,人的身体和头部的运动是判断声音方位的重要辅助依据。方位知觉是人将各种感觉信息综合起来而形成的。
29. 月亮错觉
月亮错觉(moon illusion)大小错觉的一种。月亮接近地平线时显得大,正当顶空时显得小,差别约为1.5倍。月亮接近地平线时,由于受到地面上熟悉的参考标志的影响,所以看起来较大;而在正当顶空时,以天空为背景,所以看起来较小。如果用望远镜式的纸筒看地平线上的月亮,便会感受到其大小与当空的月亮一样大。
30. 日本人错觉
日本人错觉(Japanese illusion)当人的身体处在正常位置,把双手的手背紧贴,左右十个指头交叉,仅凭触觉,会把左手的手指误认为右手的手指,右手的手指误认为左手的手指。
31. 内脏觉
内脏觉(visceral sensation)又称机体觉。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内脏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的壁内,它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经传入神经传向中枢,从而引起饥、渴、饱、胀、恶心、疼痛等内脏感觉。有一类内脏觉与体表感觉类似,如痛、牵拉和胀等。另一类内脏觉因与脑的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常常形成与情绪、觅食和性活动有关联的复合感觉,如饥、渴、性感觉等。内脏觉通常不很精确,有时很难分辨,有些内脏觉并不引起主观的感觉。当内部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便融合为一种感觉–“自我感觉”。在病变时,内部器官能引起痛觉。内脏觉在调节内脏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32. 不可能图形
不可能图形(impossible figures)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图形,人们知觉不可能图形的过程,说明了知觉是人们在感官所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主动寻求解释的一个过程。人们知觉一个事物,总是赋于它一定的意义,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用词标志知觉对象也就是知觉者对感觉信息进行组合,寻求最佳解释的过程,知觉与记忆、思维等活动是密切联系着的。人在知觉过程中,能够识别不可能图形,正说明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33. 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involuntary imagination)又称不随意想象。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如把天上的云朵自然而然地想象为草原上的羊群。它是一般人都有的正常心理现象,对创造性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无意想象过多,会干扰正常的思维与行动,想象内容过于怪异,则可能是一个人过分疲倦或心理失调的一种表现。另外,无意想象的内容常与潜意识的动机有联系。
34. 道德认识的“意义障碍”
指由于某种心理因素妨碍了人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与接受,以致不能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它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
35. 自尊心
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由于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随着个性的形成,人产生了自尊的需要。个人生活在群体中总希望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便产生肯定的自尊感,它促使人积极向上,以追求更高的社会期望。反之,一旦产生自我压力感,一种是积极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则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谨小慎微,怨天忧人,甚至自暴自弃。
36. 正义战争
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战争。包括抵抗反动阶级压迫、争取民族解放、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等而进行的战争。
37. 战争
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武力进行的激烈的军事对抗活动。是解决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高斗争形式。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
38. 忧郁
一种愁闷的心境。指因精神受压抑而产生的较持久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它的行为和表情特征为心事重重、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并伴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话语减少、动作缓慢、睡觉不正常等反应。其产生除由具体的客观原因引起外,主要受主观心理条件制约。一般性格孤僻,过于悲观,胆量小的人容易忧郁。
39. 隐形造势
采用各种干扰和欺骗的方法,隐真示假,以求形成对己方有利作战态势的行动。
40. 意志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意识能动性的反映,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意志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在确定目标时,可能会出现双趋、双避和趋避3种形式的冲突,解决这些心理冲突,才能确定正确的目的。之后,还要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计划。
第二阶段是执行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要克服内外困难,冲破种种阻力,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在失败挫折中执行决定,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调整修定计划、坚持行动、最后完成和实现计划的过程。
达到目标,标志着一个意志行动过程的完成,他人的更为复杂的意志过程并没有完结,还需提出新目标,继续前进。意志与认识、情感活动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客观世界与社会实践是意志力量的源泉,认识过程是意志的基础。人的情绪、情感对意志过程的影响反映在,它既可能是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能是意志行动的阻力。反过来,人的意志也能影响调节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41. 战斗力
亦称作战能力。武装力量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由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数质量,编制体制的科学化程度,组织指挥和管理的水平,各种保障勤务的能力等因素综合决定。也与地形、气象及其他客观条件有关。
42.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迅速用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知识,对对象进行总体反映,以单刀直入的方式,力求一次接触事物的本质,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快速的猜测,设想或领悟的思维方式。
43. 智力
也称智能,心理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至今没统一的定义。下面例举一些著名的定义:
智力是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比内(法)
一个人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推孟(美)
智力是从事实和真理方面着眼的适当反应的能力――桑代克(美)
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布朗(英)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智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份是抽象思维能力
44. 心理诊断
用心理学的方法评定病人的心理障碍,确定它的性质和程度,从而有助于疾病的判别。
常用的方法有个案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
45. 厌恶
人或事产生很大的反感情绪或非常不愉快的情感。它还包括强烈的躲避倾向及象恶心、呕吐等明显的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引起厌恶情感的刺激物,可以是直接看到、嗅尝到、听到、接触到的丑恶事物。
46. 主观轮廓
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没有直接刺激作用而产生的轮廓知觉,也称错觉轮廓。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它们有一种完整起来转变成简单的稳定的正规图形的倾向,从而使人们作出某种假设,产生主观轮廓知觉。
47. 角色混乱
指个人的方向迷失,所作所为与自己应有的角色不相符合,最后演变的结果,可能变为退缩,可能陷入堕落,也可能在适应困境时学到某些不当的异常行为。
48. 同化
皮亚杰用以说明儿童适应方式的一个术语。皮亚杰从生物学观点出发,用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同化作用,来说明儿童的适应过程,即指儿童在反映或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这样,一方面使客体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一方面丰富了主体的经验。同化与顺应是儿童适应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49. 人格
亦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
这些层次有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
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
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理想、兴趣、信念等。性格不是天赋的,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人格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具有民族的、阶级的、团体的共性。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50. 应激
应激是人在面临紧张危险或出乎意料的变化时本能地产生的紧张情绪状态。应激状态使肌体有特殊防御、排除危险机能。可使人心理、生理潜能充分发挥。应激状态下,一方面使人的全身会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心跳加剧、血压升高、出汗、肌肉紧张、机体处于充分动员状态、代谢水平加快,活动量增加,以适应紧急情况。心理素质好的人产生的是正效应:表现为精力旺盛,创新意识强,思维清晰、准确,反应动作机敏。另一方面容易使人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对心理素质欠佳的人来说,应激往往产生负效应:紧张而控制不住自己,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行为均受到影响,大脑产生抑制。出汗多、失眠、记忆减退、动作失调,影响到正常水平的发挥,完成任务受到影响。
51. 站台错觉
站台错觉(station illusion)当我们坐在停于车站的列车上观看另一列刚从车站开出的火车时,往往感到站台在移动而那列火车是静止的,这种现象称为站台错觉。它是在缺乏更多的运动知觉的参考体的情况下,由于两个对象的空间相对关系的改变而引起的错觉性运动效应。
52. 遗忘
遗忘(forgetting)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53. 遗觉象
遗觉象(eidetic image)一种特别具体清晰的视觉表象。有些儿童在观看了某件东西后,在短时间内(约几分钟),仍保持着异常鲜明、生动、清晰的形象。尽管该件东西已从眼前移去,但观看者似乎仍能”看到”它,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历历在目,保持着原有的一切特征。这样的视觉表象即遗觉象。遗觉象常见于儿童。到青年期,形成遗觉象的能力就衰退了。在成人中,能形成遗觉象的人极度罕见。关于遗觉象的成因、实质和作用等问题尚待探讨。
54.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习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55.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又叫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在回忆过程中,只要有关的表象浮现,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情绪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情绪记忆往往较其它记忆更为牢固。有时经历的事实已有所遗忘,但激动或沮丧的情绪依然留在记忆中。情绪记忆在文艺创作和表演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56. 感觉
感觉(sensation)个体对事物个别特性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感觉可分为三大类: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特性的外部感受,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内脏器官状态的内部感觉,如渴、饥渴、饥等内脏感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情况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一切较高级和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57. 感受性
感受性(sensitivity)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人类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随着主客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使感受性产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②分析器的相互作用;
③人的年龄和生活、实践和工作的要求。见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
58. 再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reproductive thinking)人在遇到某些问题时,常常不加改变的运用以往在类似条件下解决类似问题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称为再造性思维。在再造性思维中,虽然记忆和知识的迁移起主要作用,但也包含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发现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条件和特点与过去解决过的问题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时,人们才会直接地、不加改变地去运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59.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
首先,它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因而创造性思维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特点。
其次,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可能实现,因而它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再次,它往往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同时,它又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所以,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近20年来,研究者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一般来说,儿童与成年人的创造性思维、普通人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乃是一脉相通的,在本质上并非两样,只不过在水平上相对存有差异。创造性思维也称思维的独创性,它是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
60.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creative imagination)想象的一种。即一个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作家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构思想象,发明者对自己将要发明、创新的工具、机器形象,新建筑设计的构思想象等,都是创造想象。它与再造想象不同,这不是依据任何现成的描述或再现记忆表象,而是运用记忆表象,按照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61. 现实性思维
现实性思维(realistic thinking)人在思考问题时,从客观现实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向叫做现实性思维。与此相反的思维方向叫做我向思维。
62. 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其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
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63. 直觉
直觉(intuition)是不经过复杂智力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同一般思维活动的区别,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
但知觉并不一定是直觉的必要条件,在记忆表象和内部言语的基础上,也可产生直觉,如突然跃入脑际而能阐明问题的思想,包括灵感、顿悟等。直觉的产生并非毫无根据,它与掌握牢固的科学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积极地从事实践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直觉在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创造活动重要特征。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强调直觉,他们认为知觉的”组织”发生,不需要任何过去的经验而能直接的被觉察到。
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对直觉取肯定态度,却更强调理解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点特殊,但其效果有赖于牢固的、熟悉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使直觉有所作为。
64. 顿悟
顿悟(sudden comprehension of the truth of Buddhism)原为佛教用语,可称为佛教上的”灵感”。指无须长期修习和烦琐仪式,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忽觉顿悟。亦称”顿了”。首倡于中国东晋、南北朝时的竺道生。慧达《肇论疏》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认为佛理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对它的认识和觉悟也不能分阶段实现。隋唐时,随各个佛教宗派之形成和发展,顿悟和渐悟的争论更趋激烈。《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有云先因渐修功成,而豁然顿悟;有云因顿修而渐悟,有云因渐修而渐悟;……有云先须顿悟,方可渐修者;……有云顿悟顿修者;……有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者。”中国的佛教教派禅宗在诸派中主张顿悟说,对宋明理学有一定影响。心理学中的顿悟是指一下子明白、突然出现认识层次的飞跃。
65. 挫折
挫折(frustration)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的,如他人有意的刁难,极其恶劣的气候等;二是主观的,如个人生理的缺陷、健康状况不佳、智力水平较差等。一个人是否体验到挫折,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把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标准规定得过高,超过了实际能力,就易造成挫折。
它可分为:
需求(need)挫折,即不能满足需要时引起;
行动(action)挫折,行动不能实现时引起;
目标(goal)挫折,达不到既定目标时引起;
损失(loss)挫折,失去个人所有时引起。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正确地对待并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将会使个体的认识系统产生创造性的变化,从而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但人们遇到的挫折不能太大,否则会使人心理上极为痛苦,情绪消沉低落,行为发生偏差,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
66.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method)①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如在商业心理研究中,通过扮演消费者进行市场消费规律的调查研究。②行为矫正的一种方法。如要改变服务员不良服务态度,可使他(她)扮演消费者,体验顾客购物的心理,从而转变原来的服务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