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米粒妈

上个周末,北京刚刚发布了一条消息,乘坐公交地铁的乘客不限定48小时核酸了,各大商场也陆续从停业变成了营业状态。

米粒妈觉得这是一个信号,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肉眼可见整个城市正开始慢慢恢复生机。
在近几个月来一直核酸的日子里,有一种猝不及防的幸福感,甚至想策划一次长途旅行。
这几年,出趟门的成本太高了,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有“软肋”的家庭。
从去年开始,为了保证孩子上课不受影响,老父亲老母亲也连带着得小心翼翼。
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差,必要出差的话,回来也得先找地方跟孩子分开住几天,生怕一个不小心让孩子变成“失学儿童”。
之前还能线下上课的日子,家长群里每天各种接龙必不可少,双码合一是基础操作,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

打开疫情地图,密集恐惧症都要犯了。
聚餐?想想算了。这种时候,牵一发,动的可是全家啊。
闺蜜局大多也变成了云聚会,每人备点零食水果,微信群视频一开共同举杯。
这两天正赶上世界杯比赛,米粒天天在家念叨:要不是因为他未成年、老师要求非必要不出京、他一定去卡塔尔现场看比赛,给梅西加油。
行吧,梦想还是要有的。
算起来,我们三口上次出门玩还是赶着暑假的尾声,我成功地避开了米粒爸和米粒的所有“毒奶”,去了一趟张家界,安全下车。
除了出行,学习上的事儿要操心的更多了。
往常,在校老师管管,回家父母追追,压力均摊,责任共担。

▲米粒最近为了观战世界杯,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线上课以后,大一点的孩子还好说,已经养成了自己的节奏和习惯,基本可以进入正轨。再不济的,家长稍微推一推,怎么也能跟着节奏走,大差不差。
学龄前的娃就难多了。
米粒妈有个朋友家的娃上幼儿园大班,断断续续停课停了大半年。
幼儿园倒是想过给孩子们上网课,家长们全票不同意。
一是孩子们根本坐不住,学习效果极其有限,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身边没有老师跟着,养成了错误的习惯,后期纠正都纠正不过来;
二来,毁眼睛的屏幕就更不用说了,本来户外活动的时间就少,这么小的孩子完全没必要;
再有,一个月大几千的学费,买的是园区环境,优质师资,营养餐食,锻炼孩子社交,最最重要的,是能把孩子整日“寄存”,这个痛点用网课怎么可能抵消得掉。
于是,一群转过年就要上小学的孩子,天天在家里放散羊。
白天老父亲老母亲要上班,家里有老人帮忙看着已经是谢天谢地,哪里还指望孩子自觉完成每天的学习目标,只能靠下班后的几个小时尽力弥补,还经常闹得鸡飞狗跳。
她们班的家长群里半夜经常有emo的老母亲轮番出没,这大半年,大家都是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强撑着,还在互相加油打气。
如今大家看到了逐步放开、精准防控的信号,都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
但逐步放开的同时,病毒仍然威胁不小,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小心防护,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还不能放心出门的日子里,米粒妈给孩子们找来了两个互联网“眼替”——两部短小精悍的记录片。
有带我们了解古人日常趣事、给孩子补充文常知识的《微观历史秀》,也有用镜头带我们走遍祖国大好河山,让孩子了解我国自然风貌和建筑文化瑰宝的《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


先来说说《微观历史秀》。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蕴含着非常多文常知识的古人生活微百科。
它是央视出品的一部萌萌的纪录片,用定格动画的形式为我们还原古人生活的历史小剧场。
比如,那时的配送服务有多发达?魏晋时人们是怎么“搞气氛”的?宋代人看皮影戏的“吃喝玩乐一条街”什么样?

现代人总觉得古人生活会很单调,但事实上,祖先比我们会玩多了!冰鉴,投壶,吸猫,宠物店,快递,滴滴马,共享驴,应有尽有。
就拿“宋人的现代生活与周末狂欢”这集来举例。
早在千年之前,宋代就已经有了外卖服务,像我们一样,古人足不出户也能享用各大食肆的招牌美食。
吃饱喝足了,就去茶馆泡上半天。


茶馆可是当时的娱乐兼情报中心,在茶馆里待一会儿,就相当于我们刷微博了。
有说书唱戏的,有聊天八卦的,哪家店新出了招牌香饮子,不出三天,闺蜜群里一定人手一杯。

《清明上河图》里被收录的香饮子店,一定也是当时的“网红奶茶店”,这比我们早上了一千年呐!
在“古代的时尚博主与铲屎官”这一集中,我们又会发现,“猫奴”也是自古就有。

不过当时的人们想养猫,不能买,而是聘。
如果你想养猫,就要像聘娶别人家的女儿一样,奉上聘礼。
聘请家猫,就要给主人家送盐、糖等物品;聘请野猫,则要给猫妈妈送一串小鱼。
说起大宋爱猫第一人,陆游必定榜上有名。
陆游特别爱观察小猫,今天哪只猫咪贪睡了、明天哪只小猫不好好捉老鼠了,都要记录下来,光是诗就写了10多首,真不愧是大宋第一“铲屎官”。

有时门外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他就烤着热烘烘的炉火、盖着暖和的毡毯,在家撸猫,这事儿也要写个小日记:“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这部片子和传统的纪录片不太一样,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会呈现给孩子10个小知识点,节奏明快,而且解说词都是现代生活化的语言,风趣又幽默,孩子理解起来也不费劲。
篇幅不大,碎片时间看它就完全够用。哦对了,这部片子的语速比较快,孩子小的话,看的时候可以稍微调慢一点速度,0.75倍速就很合适。


第二部的《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可以算是孩子们打卡中国世界遗产的入门级教程。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世界遗产?
它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包括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是属于全人类的瑰宝。
截至2021年7月25日,我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但说实话,米粒妈之前还真没有特意带米粒了解过这些时光与文明共同造就的内涵丰富的宝藏。
这部片子刚好填补了这块空白。


▲动画中的土楼与纪录片中的土楼
第一季中,纪录片精选出了15个兼具文化底蕴与自然景观的世界遗产,比如:北京皇家祭坛——天坛、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福建土楼、生命的起源澄江化石地、云冈石窟、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等等。
随手一翻全是地理知识考点,影片用镜头带孩子欣赏壮美山河的同时,还特别加入了很多人文历史知识的讲解。

先来个重磅的,初中必学的“三江并流”:山高谷深的怒江、流急坎陡的金沙江、纵贯横断山脉的澜沧江,为什么能在高山峡谷中并行奔腾而不交汇?

在三江并流保护区,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那这一集的“导游”是谁呢?

是岩石家族的枕状玄武岩,海底火山喷发创造了它,从此它记录了每一次的板块变迁。

它也将为我们解密,到底是怎样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样的奇观。
看过了粗犷的大江大河,再来感受一下江南水乡的温婉多情。

苏州古典园林与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米粒妈上学时,曾陶醉于语文课本中叶圣陶先生描写家乡景致的《苏州园林》,那种移步换景、美轮美奂的设计与韵味,我们今天也可以从纪录片中窥得一二。

园林设计中,内与外、明与暗、动与静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幅林中盛景。
置身其中,方能品味到苏轼笔下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而在杭州西湖畔的苏堤上,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苏轼的纵情诗酒:“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在这里寄情山水,心怀天下的证明。
这部纪录片无论是画面还是文案,都美得让人回味无穷:

苏州有山林,山林在城市,它们“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令人身在城市,也同时仿佛置身自然的真实山水之中,这或许就是苏轼诗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回音壁,像是一盘老式木纹唱片,依然保存着,我们少年心底的回声。”
甚至可以直接摘抄解说词做成笔记,这样的积累对于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极大提升。
欣赏了美景,补充了知识,还顺带收获了不少作文素材,作为一部世界遗产入门级的作品,性价比太高了!

这些纪录片就像一双双眼睛,带领孩子们发现世界的广阔,感受万物的美好,被自然治愈。
当然,米粒妈更期待,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能带孩子们亲眼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