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是一个富二代,他精力充沛,经历了很多冒险刺激的事,有一天,他突然变得颓废,无精打采,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于是他去看了心理医生,10次心理咨询,一次次直面内心的创伤,痛苦,最终获得心灵的治愈和成长。
近年来很多影视作品和话题都会围绕一个词,原生家庭。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见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那么原生家庭究竟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
首先,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一、儿童自我状态
就是像孩子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又分为两种,一是天生的,自带的情感,比如快乐、悲伤、愤怒;二是后天适应形成的,儿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管是好的坏的,孩子都会自动自发地去应对和防御这些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保护机制。
比如一个暴躁的父母会吼孩子,那么孩子在不知所措时也会尖叫、吼叫;比如一个严厉的父母,从来都是指责孩子,小时候孩子可能会表面顺从你,讨好你,长大后就是叛逆……
小时候我们体验过的所有情感都会投射到现在的行为处事上,想想你是不是一个讨好型的人,是不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是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文中的蛤蟆就是这样一个人,小时候父亲对他很严厉,经常指责他什么也做不好,缺少母亲的关爱,所以他会经常去讨好自己的父母,长大后讨好朋友,讨好身边的人,做一些出格的事引起朋友的关注,受到指责后又自我贬低,否定自己,内疚,引发恐惧和焦虑。导致抑郁,想想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
二、父母自我状态
总是挑剔别人和教育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
这在我们身边更是比比皆是,比如职场中,你做错了一件小事,领导就会揪着不放,指责你怎么这么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总之一无是处;也有一些人总是感觉自己高高在上,喜欢对别人说教,固执己见,听不进旁人的意见,也很难吸收新观念。
我们身上是否存在这些呢,无法容忍别人犯错,也禁不住对朋友说教,与人争辩,证明自己是最正确的。
蛤蟆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獾,他像父亲一样严厉,充满权威,自以为是,经常指责蛤蟆的行为,蛤蟆跟他在一起就充满了负罪感。

三、那怎么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呢?
也就是人的第三种状态——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能意识到自己当下的情绪和行为,并对它负责。
人能够战胜抑郁、不好的情绪,不是靠说教或转移注意力的,而是要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觉察。
当你能够觉察到自己心里的感受,审视当下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这个情绪时,你就越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到别人无法左右你,是你自己“选择了”愤怒、悲伤、快乐、平和。
旁人的行为处事会影响我们,但终归情绪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当你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控制它的时候,你就是一个高情商的人,更有智慧,也更有力量。
高情商除了能够控制冲动,延迟满足,还能够“共情”,也就是理解别人的感受,求同存异,接纳他人。
想想我们国家领导人建国初期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世界如此多民族、多文化、多冲突、多对抗的背景下求同存异,寻找共性,接纳不同;还有一国两制,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高情商、充满智慧的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完美无缺的童年,早年的经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但也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让自己活得真实,真诚地回应当下自己的需求。
对自己珍爱一点,对别人要求就会少一点,对别人要求越少,对自己就越信任,越相信自己和他人,也就越愿意付出爱。
当你自己发生改变之后,你会发现周围的人事物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不管你身上背负了多少伤痛,让我们都能像蛤蟆先生一样,正视自己,直面自己的内心和伤痕,让我们的人生坐标向“我好,你也好”的方向发展,然后“对每一天都有期待,因为每一天都充满了让人激动的新的可能”。